南京邮电大学

报刊:《南京邮电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杜关祥老师: 量子技术亮新光 交叉学科育英才

   期次:第314期   作者:张效霓  殷筱晗   查看:135   

海外归来聚焦量子之光,陪伴攻关引领挑战之航。因材施教激发科研兴趣,培根育魂铸就国之栋梁。多年前,一位追梦青年怀着对科学的热情,远赴重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数年后,这位青年学成归来,矢志不渝地肩负起我国精密测量方向教书育人的重任;如今,他已成为学术界的耀眼新星,带领科研团队斩关夺隘,同时躬耕杏坛,以学科交叉模式培养人才。他就是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杜关祥教授。

杜老师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期间成果丰硕,与他合作的多国导师都想让他留下,然而,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生活待遇并没有打动他,因为报效祖国的心愿早已在他心中扎根。于是,六年前他带着日本JSPSFellowship等诸多成绩,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以校长专聘教授、江苏特聘教授的身份来到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初到南邮,杜老师凭借才能和实干排除万难,夜以继日地泡在实验室里,老师们都说他是“工作狂”,真心佩服他对科学研究的痴迷。

杜老师创造性地把量子精密测量实验技术应用到芯片测试领域,在国际上首创了亚微米金刚石量子探头,实现了温度、微波场和电磁场的高分辨率精密测量。在电磁场测试领域,这一探头是原理性创新,分辨率可达亚微米,是世界上能实用化的最小的电磁场探头,也是世界上最高频的电磁场探头。在芯片测试及失效分析上非常有价值。杜老师目前已经联合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发核心技术的落地应用,获得一致好评。杜老师的科研成果受到学校、社会、国家的广泛认可,入选南京邮电大学“华礼创新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鼎山学者”、江苏省第十三批“六大人才高峰计划”高层次人才,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心课题,已然成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学术新秀。业内权威郭光灿院士、陆军院士、吴培亨院士都盛赞杜老师的这项技术具有潜在颠覆性。

随着学生队伍的逐渐壮大,杜老师作为导师的身份愈加凸显。杜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就像对待一起从事科研工作的伙伴,从来不是传统的任务指派模式,而是相互学习、通力合作、共同进步的关系。来到杜老师团队的学生大多是工科出身,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在量子领域,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缺一不可。因此杜老师在每个学生加入团队时,都会亲自带他们走入量子的奇妙世界,将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他们。来到实验室,杜老师也会手把手地带着大家做实验,耐心地给新成员介绍仪器设备、演示光路搭建和上位机运行,并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布置任务。有一次,杜老师因为学生的一个问题,在电话里为他解答到凌晨两点,而清晨又准时出现在实验室里。杜老师的科研项目也需要很多工科领域的技术支撑,因此理科出身的他也在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实验所需要的各种硬件电路、编程算法,通过大家一起共同攻关,不断试错,将物理原理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

不仅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科研上,在比赛中杜老师也永远和学生并肩作战。在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他舍弃假期,每天来到实验室和学生一起设计、制作、调试设备,团队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一等奖。在创新创业大赛中,他和学生一起准备一轮又一轮的网评和答辩材料,亲自参与专家指导,听取多方看法并提出修改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

如今团队愈加壮大,吸引了包括量子信息、电子通信、人工智能领域的多专业学生。杜老师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在团队内每位成员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方向,各尽其才,在个人才能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团队价值最大化。每个学生在这里都能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拓宽了视野,实现了才能多元化。目前杜老师培育的学生,有的在国内外名校升学,有的进入百强企业工作,有的已创业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有一位本科学生,在大三迷茫之际找到了杜老师,希望在课题组内得到锻炼的同时明确人生规划。杜老师与他在办公室聊了很久,倾听了他的苦恼和想法,也看到了他身上的巨大潜力。在他身上,杜老师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于是杜老师开始给他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和任务,逐渐发现了他在电子电路方面的才能,继而又加以引导,在一次又一次的深入交流中给他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这名学生在杜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尝试新的实验,一年间连续发表高质量SCI论文三篇。在和老师多次沟通后,他决定出国深造,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将来像杜老师一样从事科研,报效祖国。最终他以傲人的成果斩获国外多所名校offer,目前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事半导体领域的研究,至今仍与杜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杜老师在科研上是学生的伙伴,在生活中也是他们的长辈和朋友。他知道学生远离家乡独自在外求学不容易,因此格外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有一次比赛期间,得知学生没来得及吃早饭,杜老师便自费带他们吃饭。他带的研究生即将毕业,他会把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尽其所能为学生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当学生有些许迷茫时,他就像亲切的家长,以他过往的经验指点迷津、指明方向。在学生眼里,杜老师不仅是一位良师益友,更是一位人生导师,大家都把他当成亲人,向他倾诉学业或是生活上的困惑与喜伤。 (殷筱晗 张效霓)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京邮电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519次访问,全刊已有410580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