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

报刊:《南京邮电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一封家书寄相思

    摘要:亲爱的父亲、母亲:你们一切安好吗?提笔写信,有些愧疚!年迈的你们没有微信,我们之间少了视频。平日里我打你们电话也只是匆匆问候。而母亲说您总是不敢打我电话,有着各种担心:怕我...

  • 给父母的一封家书

    摘要: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应该很惊讶吧?因为,这是我时隔20余年再次给你们写信,记得上一次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给父母的一封信。写这...

  • 一封家书

    摘要:亲爱的爸爸妈妈:拿起笔来万分沉重,我知道只有妈妈能读到这封信了。工作至久,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今年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节,心中无限乡愁,无限思念,无限感慨。看窗外夜色厚重,万...

  • 图片新闻

    摘要:

  • 年记

    摘要:又是一年团圆时,辛丑牛年,只愿大吉大利,心想事成。今年依旧是很不一样的一年,但是平平安安、团团圆圆依旧是大家心中最重要的新年愿望。疫情之下,就地过年成了大家打开牛年的新方式...

  • 今日,万般皆宜

    摘要:大年三十那晚,窗外灯火通明,烟花绚烂。我窝在沙发里,满心欢喜地编辑着祝福短信。这似乎是新年里最重要的事情,二十年来,年年如此,迎接新年的仪式感必须要有,而且隆重。为了迎接除...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万般皆宜

   期次:第280期   作者:余舒宁   查看:104   




  大年三十那晚,窗外灯火通明,烟花绚烂。我窝在沙发里,满心欢喜地编辑着祝福短信。这似乎是新年里最重要的事情,二十年来,年年如此,迎接新年的仪式感必须要有,而且隆重。
  为了迎接除夕,全家早早开始了年前的必修课———“扫尘”。《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禹时期就有年前“扫尘”的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除旧布新,希望通过年终大扫除,将来年一切的“穷运”、“晦气”“病疫”统统扫出门去,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扫尘后,家人一摞摞地摆上置办齐了的年货;门前贴正福,门后贴倒福;长辈们悄悄将压岁钱塞进红包里,计划着年夜饭上的惊喜;大厅里,孩子们吃着甜食,小嘴抹了蜜一般,讨巧地逗着大人们开心;厨房里,年味更浓了,菜头是讨个好彩头的意思,芥菜又叫长年菜,是祝愿家中老人长寿的,有些地方吃春仔饭,寓意年年有存,吃鱼便是年年有余了。古时,年夜饭的大桌下必是燃着火炉的,而在今天,现代化的高楼里已无需借助火炉取暖,人们便用热腾腾的火锅替代,表示团圆兴旺。全家老小齐聚一桌,或是四世同堂的大兴盛,或是一家三口的小温馨,但满桌佳肴、欢声笑语却是哪儿也少不了的。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欢愉的家宴是短暂的轻烟,它消散后留下的是守候与期盼,是坚定前行的力量。”就如同除夕之夜,窗外的万家灯火,照亮的不只有身边的情景,还有无数漂泊的心。
  歌曲《万事如意》里写,“三百六十五个夜晚,最甜最美的是除夕。风里飘着香,雪里裹着蜜,春联写满吉祥,酒杯盛满富裕……”这个即将挥别旧岁、走向崭新开始的夜晚,无疑是新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部分,而守岁,便是这重中之重了。古时,除夕之夜,上有帝王之欢,“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下有白衣“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之愉。今夕,人们对除夕的热情依旧不减。年夜饭结束之后,一家人便团坐在一起,伴着电视里春节联欢晚会的欢闹,总结这一年的喜乐悲伤,大胆地向未来发起挑战,留恋即将逝去的旧岁,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满怀希望。当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旧一年的劳累和抱怨必须统统放下,从而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新一年的劳动。
  守岁的过程,其实就是亲情相交、相融、相生的过程。中国人之所以重视春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春节是回归家庭的节日。就算离家千里,旅途艰辛,每年的春运也几近从未停歇。家,是风筝的线,是落叶的根,是三纲五常的礼,是磨灭不了的印记。“家”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是其他文化远无法企及的。有人看见其他文明对宗教的虔诚,便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然而,宗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占据过最主要的位置。中国人从来不缺信仰,“家”就是中国人最大的信仰。我们付出的一切汗水、泪水甚至血水,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家———小家和大家。记得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家文化将中国的政治、传统宗教、礼俗与文化生活融为一体,使中国文化具备巨大兼容性,并且超越了民族的局限性。”除夕、春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家人团聚、新生伊始,它的背后,更是“家文化”的千年传承,承载着所有人对生活的最终幻想和归属。
  因而,慎重思考过后,除夕快乐,新年多喜乐,长安宁,万般皆宜。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京邮电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580次访问,全刊已有4080191次访问